1. 
            

              探索中國特色隔代教育的創新與發展之路

              作者: 發布時間: 2015-02-06 13:25:47 點擊數: 【字體: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教育大國,產生過無數影響世界和人類精神的偉人。同時,幾乎每個中國家長都很重視子女教育。從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到如今為子女的高考留學和成才不惜犧牲一切的家長們。中國家庭的教育情結可謂深入骨髓。然而,現代家長們為子女嘔心瀝血,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中國社會快速改革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疊加在獨生子女們的成長上,導致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生活和生存能力低下,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日趨嚴重。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專家們眾說紛紜,但矛頭基本集中指向家庭教育環節。而中國偏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在國外,孩子很小就被父母送入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直到18歲獨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而我們卻有相當數量的孩子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撫養下長大。于是,“隔代教育”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一、中國隔代教育的精神命脈
                  隔代教育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在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也曾造就了無數雄才大略、智慧卓絕的各類英才。他們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深深地印刻在人類發展的歷史豐碑上。他們是怎樣成才的?又是怎樣教育別人去成才的?無一不記錄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獻典籍中。其中蘊含著育子成才的深刻的教育思想和豐富的教育方法。這筆無比珍貴的文化寶藏亟待千千萬萬為人師表、為人父母和海內外莘莘學子們挖掘、整理、學習和使用。
                  正如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魯迅所說:“倘有人做一部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做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被熏陶過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
              因此,中國特色的隔代教育,其內涵絕不應僅僅體現為文化知識、生活技能的傳授以及祖孫、家族血脈的傳延。更重要的是必須植根于跨越時代的文化積淀與文明傳承之中。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國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是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載體和中華文明火炬的傳遞者。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會議上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應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

              來源: 戶縣教育局

              在線咨詢

              招生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技術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最新婬乱短篇小说网

                    1.